
【展览概况】
最早的故事人物画已不可考,相传周朝宫廷的明堂已有史实壁画,现存西汉壁画遗迹中,也有描述传说、历史的题材。汉代独尊儒家,隶属于官府与宫廷的画师,经常从事具有教化目的史传故事画的绘製。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思想流行,摆脱儒教的束缚,增加许多想像的神仙佛道人物,或以文学创作为内容的故事画。唐代政治统一,国势强大,帝王重视艺术的教化功能,宫廷艺术家往往奉旨以图绘的方式颂扬功臣,或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五代及宋代以后,山水、林木、花鸟画技巧成熟,融入叙事性的故事人物画中,在人物造型、构图设计、背景安排及气氛的烘托上,画家得以进行更为精緻与複杂的描绘。元代以降,以至明清,许多故事为人熟知,画中情节与人物表情再现的重要性渐减,画家与观画者更著重画家个人的风格特色。
本次展览分历史故事、神仙道教故事、佛教故事三个部分。历史故事具鉴戒教化意义,如卞庄子刺虎、大禹治水、明妃出塞等题材,而文人名士的传说轶事与文学创作亦列其中,如归去来辞、醉翁亭记、西园雅集、灞桥觅句、韩熙载夜宴等;神仙道教故事包括道教始祖老子出关、著名炼丹家葛洪移居、以及毛女、麻姑、刘海蟾、东方朔等仙人传说;佛教故事包括观音菩萨、禅宗祖师达摩、在家居士维摩等事蹟。藉由这些院藏品,期能帮助观众欣赏画家的巧思,并略窥故事人物画内容的丰富与多样。
【展品选件】
![]() 传宋 李公麟 毛女图 |
传宋 李公麟 毛女图 轴 毛女为传说人物,字玉姜,在华阴山中,形体生毛,结草为衣,类似鹤翎。本为秦始皇宫人,秦亡后入山,因食松叶,遂不饥寒,且身轻如飞。据传唐代大中年间,尚有陶太白、尹子虚二位老人,相契为友,多游嵩、华二峰。遇毛女与另一位同隐之避秦难役夫,获赠万岁松脂、千秋柏子。本幅旧传宋李公麟(约西元一O四九—一一O六年)作,一毛女骑鹿,一毛女背药蒌飞翔,景象奇特神异。 |
![]() 传宋 画调鹤采花仙 |
传宋 画调鹤采花仙 轴 本幅应绘毛女,因藤萝峭壁间,女仙形体生毛,结草为衣。坡下方停置羊车,结藤为轮,呈现非人间景象。从文献资料来看,以毛女为画题宋代已有。明末收藏界亦流传一组毛女图四幅,画中毛女的手、肩各有执负,并有随行鹤鹿等动物,可见毛女形象并不限于一种。 画幅细緻工谨,设色古雅,山石轮廓及斧劈皴法,用笔刚猛。惟时代尚不及宋,或成于十四、十五世纪之际。 |
![]() 传宋 画调鹤采花仙 |
传明 吴伟 画刘海蟾 轴 刘海蟾本名刘操,五代宋初人,道号海蟾子,弃官学道成仙。宋元以来民间故事「刘海戏金蟾」为「刘海蟾」三字演绎。一说仙人刘海收伏千年金蟾,金蟾能吐金钱,周济穷人。另说刘海父为官甚贪,死后被化作三足蟾投入秽海,刘海得道后以一串金钱钓出。 幅上「小僊」为明代吴伟(西元一四五九—一五O八年)称号,然疑后加。完成时代约在明末。 |
![]() 传宋 马和之 画麻姑仙像 |
传宋 马和之 画麻姑仙像 轴 唐颜真卿撰〈麻姑仙坛记〉前半引六朝葛洪《神仙传》,叙述女仙麻姑受仙人王远邀至蔡经家,且以米掷地即成丹砂的神异故事,后半记麻姑得道之地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之事。 画中麻姑作妙龄女郎,且手指异常修长,应如〈神仙传〉记「十八、九许,顶中作髻,馀髮散垂」且「手似鸟爪」。身后花篮置葫芦、灵芝、花卉等,可知麻姑形象已与福寿祥意结合。 |
![]() 明 郑重 放王蒙葛洪移居图 |
明 郑重 放王蒙葛洪移居图 轴 绘道教故实晋代著名道士葛洪移居情景。葛洪为晋朝句容人,自号抱朴子,习炼丹术于郑隐,后闻交趾出丹砂,携子姪赴广东罗浮山炼丹。画中妻子鲍氏怀抱孩童,葛洪在后,俱骑牛。一童牵牛,一童担家具,一童捧鹅背药瓢。又有一羊二犬。画中山峦层层,用笔茂密,正是王蒙风格,点景人物,亦生动活泼。 郑重(十七世纪前期)字千里,号无著,安徽歙县人,流寓金陵。善写佛像,亦画山水。 |
![]() 民国 溥儒 西游记 册 |
民国 溥儒 西游记 册 溥儒(西元一八九六—一九六三年),字心畲,别号西山逸士。身为清皇族后裔,对新时潮的衝击,有著複杂的感触。晚年生活,不问世事,沉潜于经史、诗文、书画之中。其生活简朴,閒暇时喜欢看武侠、神怪故事,有时藉隐逸之山水及充满幻想之灵异神怪为作画题材,以抒发抑鬱的情怀。〈西游记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戏笔之作,全册十二开。本册为寒玉堂託管文物。 |
![]() 传宋人 达摩像 |
传宋人 达摩像 轴 达摩因与梁武帝语不相契,便北上前往嵩山少林寺,整日面壁坐禅修道,时间长达九年之久,人称壁观婆罗门,后将其法脉留在中土,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始祖。 文献上有关达摩像的记载,有北宋苏轼、黄庭坚记兴国寺浴室院内蜀僧令宗画达摩西来六祖像。本幅达摩盘膝坐在草上,双眼凝神,好像已经入定。身上披著红袍,袍上用泥金勾画装饰图纹,显得庄严古艳。 |
![]() 传明 唐寅 维摩说法图 |
传明 唐寅 维摩说法图 轴 「维摩」又称「维摩诘」,是梵文音译,本是妙喜国不动如来世界的菩萨,为化度众生变为一位长者,来到释迦牟尼佛治理的婆娑世界之毘耶离城。他精通大乘佛教哲理,辩才无碍;既明瞭众生心之所趣,能辨众人资质之慧钝,并深入一般人出入之地讲论佛法。 画中维摩端坐磐石说法。信徒环绕,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画传唐寅作,应为明代职业画家所为。虽未若唐寅作品精谨,全幅仍清雅活泼。 |
![]() 明 丁云鹏 白马驮经图 |
明 丁云鹏 白马驮经图 轴 丁云鹏(西元一五四七-一六二八尚在)。诗画俱佳,董其昌以摩诘相拟。身为佛门弟子,薰冶既深,佛释画自渐趋于专门。 汉明帝时曾派遣蔡愔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两年后,天竺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至中国,并创置白马寺。此图即绘白马驮经故事,完成于天启乙丑(西元一六二五年),为丁氏晚年作品,脱去早年之繁细作风,而趋疏简清逸之画境。 |
![]() 宋人 卞庄子刺虎图 |
宋人 卞庄子刺虎图 卷 画中一牛受伤,两虎为争食而相互咬斗。春秋(西元前七七0年—二二一年)鲁国大夫卞庄,以「勇」著称,持剑将刺老虎,回身却听旁人劝告:两虎相争,必一死一伤,此时刺伤虎而得两虎。卞庄听从建议,果得两虎。 本幅无名款,清宫归于宋代李公麟(约一0四九年—一一0六年)名下。画中卞庄神态及两虎相斗,极为生动。 |
![]() 传元人 明妃出塞 |
传元人 明妃出塞 轴 《汉书》记西元前三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臣服汉威并愿为汉婿,于是元帝将后宫王墙(字昭君)赐单于。这段史实得到后世的关注同情,故事亦陆续增添情节及意象。如「马上琵琶」原指昭君出塞途中,马上乐师鼓奏琵琶以慰藉;然唐诗描写昭君出塞,已加入昭君马上弹抱琵琶倾诉哀怨的形象。 画中昭君侧身凝视,与送行汉人皆坐黑鬃马,侍女背负琵琶随侍。人物风格受明仇英、尤求影响,约作于晚明。 |
![]() 清 朱鹤年 郑元和图 |
清 朱鹤年 郑元和图 轴 唐代传奇〈李娃传〉叙述天宝年间郑元和赴京应试,因迷恋倡女李娃,散尽盘缠,沦为歌郎、乞儿。一日大雪,郑元和飢冻之甚,冒雪乞食,被李娃救回。最后在李娃帮助下苦读中第。 画作于一七九五年,作者自题因见明代唐寅〈风雪郑元和图〉,摹其意并录其咏。画中主角破帽青杉,两脚著履不一,手持乐器,应绘其歌者及乞者形象。朱鹤年(西元一七六0—一八三四年),字野云,江苏人,侨寓北京。 |
![]() 传宋 刘松年 西园雅集 |
传宋 刘松年 西园雅集 卷 本卷绘宋代雅士高僧苏轼、黄庭坚、米芾、圆通大师等盛会于王诜西园。十六人分四组:王诜、蔡肇和李之仪围观苏轼写书法;秦观听陈景元弹阮;王钦臣观米芾题石;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郑靖老观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图;刘泾与圆通大师谈无生论。 刘松年(西元十二世纪末期至十三世纪初期)为南宋画院待诏,钱塘人。山水人物师张敦礼。西园雅集世传多个版本,本卷成画年代约于明代。 |
![]() 传南朝 陆探微 归去来辞图 |
传南朝 宋 陆探微 归去来辞图 东晋陶渊明不欲为五斗米折腰,离开宦场,作〈归去来辞〉抒发己志。本幅即描绘〈归去来辞〉起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至「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段。画中陶渊明载菊乘舟,家人欢欣迎接,融入辞中「舟遥遥以轻颺」、「童僕欢呼,稚子候门」所述。 陆探微为南朝宋(西元四二○—四七九年)画家,以善画人物故实得名。唯本幅以画风论,可能是十三世纪以后的作品。 |
![]() 传宋 李嵩 瑞应图 |
传宋 李嵩 瑞应图 卷 南宋大臣曹勋曾编高宗即位前瑞应传说,共十二段,院画家萧照作图。分别为「诞育金光」、「显仁梦神」、「骑射举囊」、「金营出使」、「四圣佑护」、「磁州谒庙」、「黄罗掷子」、「追师退舍」、「射中台榜」、「射中白兔」、「大河冰合」、「脱袍见梦」。 本卷为「金营出使」、「四圣佑护」、「射中台榜」、「脱袍见梦」四段,虽传李嵩(西元一一七○—一二五五年)作,实为明仿本。 |
【展品】 |
![]() 宋人 卞庄子刺虎图 卷 ![]() 传宋 刘松年 西园雅集 卷 ![]() 传南朝 宋 陆探微 归去来辞图 ![]() 传宋 李嵩 瑞应图 卷 |
![]() 传宋 李公麟 毛女图 ![]() 传宋 画调鹤采花仙 轴 ![]() 传宋人 达摩像 轴 ![]() 传宋 马和之 画麻姑仙像 轴 ![]() 明 郑重 仿王蒙葛洪移居图 轴 |
![]() 民国 溥儒 西游记 册 ![]() 传明 吴伟 画刘海蟾 轴 ![]() 传明 唐寅 维摩说法图 轴 ![]() 明 丁云鹏 白马驮经图 轴 ![]() 传元人 明妃出塞 轴 ![]() 清 朱鹤年 郑元和图 轴 |
【展览清单】 |
||||
朝代 | 作者 | 品名 | 形式 | 本幅尺寸 |
---|---|---|---|---|
宋 | 宋人 | 缂丝青牛老子图 | 轴 | 108x51.7 |
传宋 | 李公麟 | 毛女图 | 轴 | 156.4x81.6 |
传宋 | 宋人 | 画调鹤采花仙 | 轴 | 140.4x78.1 |
明 | 吴伟 | 画刘海蟾 | 轴 | 49.2x51.2 |
传宋 | 马和之 | 画麻姑仙像 | 轴 | 124.4x62 |
明 | 郑重 | 仿王蒙葛洪移居图 | 轴 | 135.8x29.1 |
清 | 华嵒 | 午日锺馗 | 轴 | 131.5x63 |
清 | 吕学 | 东方朔负桃 | 轴 | 178.2x88.3 |
民国 | 溥儒 | 西游记 | 册页 | 17x10.9 |
传宋 | 宋人 | 画鱼篮观音 | 轴 | 108.5x61 |
传宋 | 宋人 | 画达摩像 | 轴 | 109.1x56.5 |
元 | 元人 | 画苇渡图 | 轴 | 119.5x29.7 |
明 | 唐寅 | 维摩说法图 | 轴 | 123.6x55.5 |
明 | 丁云鹏 | 白马驮经图 | 轴 | 130.9x54.5 |
明 | 邢慈静 | 画大士 | 轴 | 55.2x22.2 |
明 | 明人 | 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像 | 轴 | 98.1x35.6 |
清 | 冯翊 | 画大士像 | 轴 | 64x32.5 |
宋 | 宋人 | 卞庄子刺虎图 | 卷 | 39.6x169.1 |
传五代后蜀 | 黄筌 | 勘书图 | 轴 | 118.1x55.5 |
传唐 | 李昭道 | 春山行旅 | 轴 | 95.5x55.3 |
传元 | 元人 | 明妃出塞 | 轴 | 92.8x43.1 |
明 | 唐寅 | 画韩熙载夜宴图 | 轴 | 146.4x72.6 |
明 | 施馀泽 | 拜石图 | 轴 | 54.4x46 |
清 | 董邦达 | 灞桥觅句 | 轴 | 112.5x56.2 |
清 | 谢遂 | 仿唐人大禹治水图 | 轴 | 160.7x89.8 |
清 | 朱鹤年 | 郑元和图 | 轴 | 84x30.6 |
传宋 | 刘松年 | 西园雅集 | 卷 | 24.5x203 |
明 | 谢时臣 | 醉翁亭记书画合璧 | 卷 | 28.1x112.4 |
传南朝宋 | 陆探微 | 归去来辞图 | 卷 | 46x142 |
传宋 | 李嵩 | 瑞应图 | 卷 | 33x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