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鹰││画荷││花鸟││山水││中国美术馆││潘天寿纪念馆││钓鱼台国宾馆││其他美术馆藏││ |
![]() 潘天寿 记写雁荡山花 150.8×359.6cm 1962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别号阿寿、懒道人等。浙江宁海人。自幼自学书法篆刻,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受到文人画家经亨颐和著名艺术家李叔同的教诲。1923年任教于上海美专,并与吴昌硕相识,自此潘天寿得吴昌硕启示,转归严谨沉稳,于不惑这年形成奇崛险峻的独异风采。他以“骨法用笔”这笔墨之根,运笔果断强劲,主张“强其骨”、“一味霸悍”。作品善从高、远、大处立意,以苔台贯通气脉,深得劲拨阳刚之美。1982年,潘天寿家属将潘天寿1962年创作的巨幅国画《记写雁荡山花》捐赠中国美术馆。
|
![]() 潘天寿 灵岩涧一角 1955年作 116.7×119.7cm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碎片拼接) |
上世纪50年代起,潘天寿一直任教于浙江美院,曾任院长,兼中国美协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等。他出游天台、雁荡,将山水与花鸟画相结合,步入了一个与时代精神相谐的雄强复明丽的新阶段。 1955年,潘天寿与吴茀之带学生到雁荡山写生,回杭州后于盛暑中创作了《灵岩涧一角》。此作融山水、花鸟画的意趣于一体,冶雄放的意笔与勾勒填彩法于一炉,营造了这一非同凡响的奇异境界。作品刚健雄厚,磅礴有力又充满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他以斜势行书题识:“画事以积墨为难,兹试写之,仍未得雁山厚重之致”,右上钤“强其骨”印,足见他创作此画的美学追求。潘天寿曾言:“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欹斜,纵横历乱,其姿致之天然得势,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想象中得之。”这或许是潘天寿酷爱描绘山花野卉内心深处的动因。
|
![]() 潘天寿 露气 1958年作 130×154cm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
1958年6月18日潘天寿被苏联艺术科学院聘为名誉院士,7月14日作此画。《露气》构思新异,布局有出奇制胜之美。画面左上方以题识形成一长方形结构并钤以印章,使全局有起承转合的韵致。该画并未渲染露气,而用酣畅淋漓的笔墨点出了清露弥漫的气氛。题识:“昨日清晨至半山康桥乡参观早稻丰收,见村边池塘中芙蕖壮茁,如华岳峰头玉井中所植者,至为可爱。归后即写此以为纪念,但限于幅面,未能得其粗豪蓬勃之致,奈何。五八年七月十四日大暑,大颐寿者于止止堂。”“止止堂”为作者杭州住处画室之名,意在告诫自己荣誉面前须止步。
|
|
![]() 潘天寿 雨霁 144×360cm 钓鱼台国宾馆 |
![]() 潘天寿 映日荷花别样红 200×300cm 钓鱼台国宾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