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作品大全 | 抱石皴与金刚坡 | 红色山水成因 | 江山如此多娇 | 傅抱石各时期作品 |
毛泽东诗意配画 | 勾魂眼与仕女图 | 金陵山水图册 | 绘画名品长卷 | 山水扇面 |
一代伟人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以理想的勇气和坚毅的决心,改变了现代中国的面貌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他以气势磅礴的诗词和极富个性的书法,感动和征服了包括他的朋友和敌人在内的所有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他一路征战、一路抒怀,留下了众多豪迈壮美的诗词,并在之后的几代人心灵深处激起强烈共鸣。他的诗词气魄雄伟豪迈,格调阳刚恢弘,意境高远壮阔。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傅抱石和李可染、关山月、黎雄才、钱松喦、陆俨少、何海霞、潘天寿等一批中国山水画家,深深地被毛泽东的诗词所感染。他们心怀崇敬,深刻揣摩,反复画绘,大量创作毛泽东诗意山水,使之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山水画品类。1959年9月,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傅先生与关山月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意合作《江山如此多娇》,将创作毛泽东诗意画推向了高潮。其气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世所罕见,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民族文化心态,树立了民族绘画新的审美范式。
傅抱石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最早探索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并取得历史性突破和成就的画家。他从毛泽东诗词中找到发展的契机,突破传统的束缚,积极探索新技法与新题材的结合途径,恰当地表现出毛泽东诗词的恢弘意境,拓展出中国画表现的广阔空间。在十五年的晚年生命里,傅抱石乐此不疲,创作了近200件作品,并通过展览、出版等传播途径将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引入大众化审美领域,从而为当时的山水画家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诗因名传,画因诗显”,毛泽东诗词、书法与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诗、书、画、印熔铸为一体,也将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的综合艺术。
![]()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
傅抱石创作的毛泽东诗意题材最早当属1950年9月20日所作的《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图》。正如其题款所云“初试稿”,由于是最初的尝试之作,傅抱石在这幅册页中基本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独特的“抱石皴”和改良的石涛树画法,表明了他初始创作这种新题材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原来的画法,仅以那压得很低的山坡上若隐若现红军的长征队伍和远处一群南飞雁,来点明“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何时缚住苍龙”之词义。由于特定题材的限制,傅抱石收敛起原来恣肆豪放的笔法,风格显得精细沉稳。 |
![]()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1953年夏天,为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傅抱石选择了红军爬雪山的长征事件,努力创作《更喜岷山千里雪》,雪山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千里冰封,连绵不绝,其轮廓用数笔勾画,山势的变化则由大块面的、浓淡相间的墨色体现出来。右下角有一条通向天际的雪坡,人影如豆的红军队伍艰难跋涉,远方以淡墨烘染的阴霾天气,寂静无声的千山万壑,同银白色的冰雪世界,使得画面渗透着侵人的寒气,主题十分突出。 |
![]()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
![]()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图.jpg 纸本设色 137.2cm×69cm 1958年7月 南京博物院藏 |
![]()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1958年11月,傅抱石第一次创作《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意图》,山石居画面中央,山势险峻,红军由下而上行军,队形略呈倒“之”字行走,设色以墨调和赭石,调子较沉暗厚实,远景以朱?涂抹,刻画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之意境。 |
![]() 毛泽东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58年12月 |
毛泽东诗词别具个人风格,纪事咏物,抒怀言志,在革命豪情外别有一番浪漫色彩,着实为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对于《忆秦娥·娄山关》,傅抱石后来一再创作,或册页,或横幅,或立轴、或扇面,乐此不疲。他往往以巨冈叠岭为主体,山腰烟锁雾迷,山头红旗飘扬,队伍涌动,远处一抹残阳如血,其山峦皴染的笔触雄劲豪放,线条勾皴和水墨泼染浑成一气,再加上破锋点皴,山势沉雄浑厚,充分展示了“抱石皴”丰富用笔的技巧和魅力。如果撇开政治内涵,由于不像写生山水受客观对象的约束,傅抱石的《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意图》系列展示出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洒脱本色,表现出晚年创作难得的潇洒和豪迈。无怪吕澎感叹: “对于傅抱石来说,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意不过是在天上涂点红色,而在山上点缀象征革命队伍的红旗,画家把兴趣仍然放在山水的表现上。他其实不用去理解毛泽东当年攻打娄山关之后的心情究竟是对胜利的喜悦与歌颂,还是对未来的惆怅和忧虑,他的‘抱石皴’不过是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由天赋完成的自由笔法,实际上与政治思想上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 |
![]() 七律二首 送瘟神 1958.07.01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
1958年9月中旬,为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在中共江苏省委指示下,傅抱石率领杨建侯、谭勇、杜重划、伍霖生、华采真、陈道顺等人以毛泽东发表于1958年7月3日《人民日报》的《送瘟神二首》为题,创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描绘了江南水乡灭钉螺,铲除血吸虫病害的场面。12月入选“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1959年1月以《送瘟神》为题发表于《雨花》1959年第2期封二。1958年11月,傅抱石再次创作《毛泽东<送瘟神之二>诗意图》,基本沿袭集体创作的图式,总体风格精细有余。 |
![]() 毛泽东《送瘟神之二》诗意图.jpg 纸本 设色 34cm×50cm 1958年11月 南京博物院藏 |
此作画杨柳枝,绿染如茵,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写意之风已显于此幅小品,从画中诗情画意般的笔墨和构图中,尽现出抱石先生的真性情。岸上的杨柳随风倾斜而下,一片春光乍泄的景象,将江南水乡美丽迷人的景象展露的惟妙惟肖。画中题“春风杨柳万千条”,句出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词有跋“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由此可知画中人并非在捕鱼,而是在处理江泥、挖钉螺、消灭血吸虫。1950年代,傅抱石开始毛主席诗意画的创作,到了1960年代,傅抱石的绘画创作便主要以毛主席诗词和革命圣地为题材,《春风杨柳万千条》即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画作是时代性和艺术性的完满结合。新金陵画派是新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 此幅作品名为《春风杨柳万千条》,并非其典型的绘画风格。然而画家本身率真,写意之风已显于此幅小品,从画中诗情画意般的笔墨、构图中,尽现出抱石先生的真性情。春天的气息随风飘来,岸上的杨柳迎风舞动腰枝,水面上波光粼粼,一片春光乍泄的景象,将江南水乡美丽迷人的景象展露的惟妙惟肖。 此件作品为藏家直接得自于原江苏省副省长龚峎桢家属,与前些年拍出的八开册页为一套作品,当时册页以一千九百八十万元人民币成交。 |
![]()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沁园春·雪》为毛泽东1936年2月所作,充分体现出其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开拓未来的伟大抱负,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广为流传。1958年11月,傅抱石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入画,山顶上,红旗飘扬,毛泽东和战士眺望远方,千里雪山高耸云端,一望无际。远方的雪山占居了画面四分之三,毛泽东和红军只是在画面底边上一些,但他们仿佛在欣赏更远的浪漫险境,镇定而气吞山河。但因为是毛泽东形象,其惯用的笔墨技法无法得以充分展现,循规蹈矩,写实工整,总体感觉有些拘谨。 |
![]() 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jpg 纸本 设色 30.2cm×65.9cm 1959年7月 南京博物院藏 |
![]() 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jpg 傅抱石、关山月作 500x900cm 1959年9月5日 人民大会堂藏(点击图文欣赏) |
![]()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jpg 纸本设色 34cm×49.3cm 1958年11月 南京博物院藏 |
傅抱石佳作――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意抱石先生的山水画,向以纵横洒落的气慨为世所称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最能代表这一风神的作品是《万竿烟雨》,到六十年代中,其代表作品则是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之写意。《万竿烟雨》写云山竹海,有超然隐逸之趣;《浪淘沙词意》则具有海天倾雨的格外壮阔的气象。这是作者在“换了人间”之后的新的创意。《浪淘沙·北戴河》词意,抱石先生始画于1964年,至1965年春夏间,又画过若干幅,或横或竖,画笔略有差异,风貌则大体一致。此后四个月,先生便与世长辞了,这些应该说是他最后阶段的作品了。该图为直幅、纸本。1965年5月所写。图中前景为礁石和暗红的秋枝霜叶,后景是片片点点的渔帆和朦胧的岛屿。起伏的波涛由近及远,由近礁而远岛,渐远渐淡地联系在一起。风挟着雨泼洒而下,摇打着秋枝霜叶和滚滚波涛,有动感,有声响,有节律……这些都是画面看到的,有形的,看不到的呢?当然是无形的,是词人的联想和画家的感悟—在那渺渺茫茫,海天一色之处,不是飘荡着一千八百年前魏武曹操的诗魂么?诗的时空是没有限制的,画的时空又何尝有限制?作品的笔是墨疾而重,重而破的。疾方有激情和动感,重才有力量,破便是自然的天趣。这些无不是抱石先生最为典型的风格特征。萧平丁亥立冬,金陵爱莲居说明: |
![]()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 毛泽东 井冈山 |
![]() 毛泽东 井冈山 纸本设色 117cm×87cm 1964年1月 南京博物院藏 |
![]()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 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jpg 纸本设色 88.1×116.3cm 1960年5月 南京博物院藏 |
![]()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 毛泽东 龙蟠虎踞今胜昔 纸本设色 60cm×87cm 1960年5月 南京博物院藏 |
![]() 毛泽东 虎据龙盘今胜昔 1964年 |
![]() 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1.09.09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
![]() 毛泽东《无限风光在险峰》 1964年作 |
![]()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词意图 纸本设色 33.7cm×46.2cm 1964年 南京博物院藏 |
![]()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
![]() 毛泽东 芙蓉国里尽朝晖 纸本设色 69×93cm 1964年8月 南京博物院藏 |
![]()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
作品描述: 印文:抱石私印、当惊世界殊 此后郭沫若积极促成了傅抱石于1935年在东京的第一次个展,并为他的画展题字。抗战时期,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又电邀傅抱石参加三厅的工作。1947年傅抱石在上海举办个展,郭沫若为之撰文评述。1957年傅抱石出版个人画集,郭沫若又为之撰写前言。这两人多年的交谊,对傅抱石来说更多的是得到了郭沫若的帮助,特别是在艺术的发展上,郭沫若的指点与肯定对傅抱石都具有非常的意义。 傅抱石运用了十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毛泽东词的基本精髓,近景以花青绘成松树、山石,一个红色的地球悬挂于云雾缭绕之间,以白粉扫出的大雨倾盆而下,空中枯叶分飞,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气魄的确不小。——这种做法,应该得自于1954年创作《东方红》时的构想。然而,平心而论,傅抱石在这幅诗意画中所暴露的不和谐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是绘制毛泽东诗词,傅抱石的心境应该是十分小心谨慎的,极其收敛的手法限制了笔下功夫,地球上的中国地图以及撞向地球的苍蝇皆以十分工细的笔触画出,松树、山石的画法也迥异于他的常法,也不同于他创作新山水的方法,而枯叶、大雨显示的则是他一贯的作风。 |
![]()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图 纸本设色 83×41cm 1965年1月 南京博物院藏 |
如梦令·元旦 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
![]()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词意图 纸本设色 34cm×50cm 1958年11月 南京博物院藏 |
![]() 毛泽东 风展红旗如画 纸本设色 33×46.5cm 1965年 宫维桢旧藏 |